博士為何會去賣雞排
2013-03-21 01:22
中國時報
戴伯芬
博士賣雞排成為高教熱門的話題,業界人士認為需要徵收「教育浪費稅」,教育界終於痛心疾首地開始檢討博士招生額員。台灣社會需要多少大學生?又需要多少博士生?這不是個簡單的市場供需問題,背後牽涉到更複雜的國家人力資源政策、產業需求、社會文化期望等因素,一旦交付市場供需決定,在傳統文憑主義下就形成失控的局面。
在大學開放與擴張政策下,台灣大學數量從二○○一年的五十三所,擴張到二○一一年的一一六所;高中升學率也從一九九一年的五一.九四%上升到二○一一年的九四.六七%。隨著大學的市場化擴張,投資大學已經成為一筆「好生意」,讓集團企業與宗教團體都趨之若鶩。以私立大學為例,招生人數在一九九一年為四三五七一八人,在短短二十年間呈倍數成長,二○一一年達到九一五二二三人。而公立學校的擴張更為驚人,在同一時期,學生人數從一七六六五八人增加到四三六八六一,更呈現出三倍數成長。單從學生學費來計算,私立大學在這期間內就創造了近四八○億的產值。
在不考慮少子化與外部市場因素,單以台灣高教內部市場來檢視就業市場,就會看到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調的悲劇。從一九九一到二○一一年間,台灣的大專院校總計生產了四○三一三位博士,遠高於同時期增加的教師人數一八○五六人。過剩博士無法為產業界所用,只得擠在校園內無限延長博士後的生涯,充當教授們的高級研究助理,一直到計畫結束,讓年輕世代的生產創意熬到燈枯油盡之時。
不過,當我們進一步檢視各大學的生師比時,發現過去二十年間有急速惡化的趨勢。公立大學生師比從一九九一年十四.八增加到二○一一年的三○.九,而同一時間私立大學則從二四.四增加到三○.八。從生師比的變化來看,二○○五年以來首度出現公立大學比私立大學生師比高的警訊,顯示公立大學招生浮濫狀況較私立大學更加嚴重。博士賣雞排反映的不但是人力過剩的危機,更是人力品質下降的危機。
隨著大學廣設,高等教育的師資並沒有隨之等比例增加,是高教品質下降的主因。公立大學由於教育部的教師總量控管,造成專案教師盛行;如果不計兼任、專案教師師資,五年五佰億的頂尖大學中,有八所公立大學在二○○六年出現連續五年生師比在三二以上,達到教育部在二○○七年曾宣布的私校退場機制。學校不考慮未來少子女化因素,寧可大量興建校舍,卻不願投入師資的培育。再加上追求百大的虛榮,無限擴張研究所招生規模,卻不願增加師資,是造成文憑貶值的主因。
過去二十年,高等教育專任教師人數呈現人數倍增的成長。然而自二○○八年之後,短短四年內私立大學教師減少了一一七七人,占總私校教師專任人數的四.六%,平均每一個月就有二十五位私校專任教師的身影消失在校園中。對照上述同一時期,台灣高等教育學生的人數仍然增加中,私立大學卻開始大量裁減專任教師人數。
當前少子女化的效應尚未發生,然高等教育商品化、資源的不當使用才是造成當前高教人才失衡的主因;更造成人力市場的通縮現象,已經就業的教師勞動權尚且不保,博士生當然更面臨無法就業的窘境。未來伴隨著少子女化效應而雪上加霜,將會進一步引爆高級人才的就業危機,不但博士賣雞排,更可以看到教授賣雞排、咖啡、珍珠奶茶。這些錯置的人力資源是國家放任教育擴張以及資源誤用的結果。(作者為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、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)